您的位置:首页 >看世界 >

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是什么(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)

导读 您好,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是什么,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相信很多小

您好,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是什么,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《阳关》泪未干,功名馀事且加餐。

2、浮天水送无穷树,带雨云埋一半山。

3、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江头未是风波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。

4、这首词见于四卷本《稼轩词》的甲集,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。

5、那时候,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,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,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。

6、上阕头二句:“唱彻《阳关》泪未干,功名馀事且加餐”。

7、上句言送别。

8、《阳关三叠》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,加上“唱彻”、“泪未干”五字,更觉无限伤感。

9、从作者的性格看,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。

10、他平日对仕途、世事的感慨一直,郁积胸中,恰巧,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,便一涌而发,故有此情状。

11、下句忽然宕开说到“功名”之事,便觉来路分明。

12、作者和陆游一样,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。

13、他的《水龙吟》词说:“算平戎万里,功名本是,真儒事,公知否。

14、”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;《水调歌头》词说:“功名事,身未老,几时休?诗书万卷,致身须到古伊周。

15、”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,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。

16、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“馀事”,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,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,而被迫退隐、消极的愤激之辞;“且加餐”,运用《古诗十九首》“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”之句,也是愤激之语。

17、“浮天水送无穷树,带雨云埋一半山”。

18、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,景显得生动,用笔也很浑厚,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,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;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,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、压制有关。

19、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,不但联系紧密,而且含蓄不露,富有余韵。

20、下阕起三句:“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”这里的“离合”和“悲欢”是偏义复词。

21、由于题目“送人”与下阕头句“今古恨”,的情景的规定,所以“离合”,就只取“离”字义,“悲欢”就只取“悲”字义。

22、上阕写送别,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“别恨”为主调的,但是作者笔锋拗转,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,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?用反问语气,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。

23、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,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。

24、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:“江头未是风波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。

25、”行人踏上旅途,“江湖多风波,舟楫恐失坠”(杜甫《梦李白》),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。

26、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、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“风波”;它使人畏,使人恨,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。

27、“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;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

28、”(刘禹锡《竹枝词》)其中的滋味,古人已先言之。

29、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,而有他切身的体会。

30、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,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,并且执法严厉,多得罪投降派,和豪强富家,所以几次被劾去官。

31、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,筹建“飞虎军”,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,即因此事实被劾为“奸贪凶暴”、“厉害田里”而被罢官。

32、这正是人事上的“风波恶”的明显例证。

33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,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,展示了更广阔、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,情已淋漓,语仍含蓄。

34、李白《行路难》的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,同此悲愤;白居易《和实质。

35、这首小令,篇幅虽短,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,它的笔调深浑含蓄,举重若轻,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,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。

36、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,柳塘新绿却温柔。

37、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。

38、肠已断,泪难收。

39、相思重上小红楼。

40、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不自由。

41、稼轩词六百余首,用调一百以上。

42、在这些词调中,利用频率最高的是《鹧鸪天》,凡六十三首,占总数百分之十强,述怀、抒愤、言愁、叹老、酬答、赠别、祝寿、即事、咏物、写景、议论..无所不有。

43、恐怕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吧,所以“代人赋”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。

44、词题“代人赋”,今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。

45、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“离恨”与“相思”的女性。

46、上片先从写景下笔:“晚日寒鸦一片愁,柳塘新绿却温柔。

47、”“柳塘新绿”,点明季节为早春;“晚日寒鸦”,点明时间是傍晚。

48、这景,是衬情之景。

49、太阳即将落山,寒鸦正在归巢,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,以孤独寂寞之感叹,而光线暗淡的“晚日”,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、不快之情,叫声凄婉的“寒鸦”,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、心情烦躁,所以在“晚日寒鸦”之后,紧接上了“一片愁”三字以抒其情。

50、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,作者更是应用自如。

51、“柳塘新绿”,是美好的景色,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“温柔”之情,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“温柔”。

52、但是,细柳新蒲为谁绿”呢?无限“温柔”为谁存在呢?王夫之在《姜斋诗话》中说:“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写乐,一倍增其哀乐。

53、”这“温柔”的“柳塘新绿”之景,也同样,只能使“一片愁”增浓。

54、“温浓”之前着一“却”字,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。

55、接下来的“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”,紧承上文的“一片愁”,是假设,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。

56、这“眼底”的“离恨”,联系上文,又是“一片愁”之原因的展现。

57、“不信人间有白头”,是以“眼底无离恨?为条件的,现在既是“眼底”充满了“离恨”的那末“人间”就只能“有白头”了。

58、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“离恨”之伤人,离恨使人“白头”。

59、这两句,若直言之,就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“思君令人老”。

60、这两句的言外之意,是殷切地希望“眼底”真的“无离恨”,“人间”永远无“白头”。

61、上阕四句,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,也主人公的愁思,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,但已是郁积心中,只待一发。

62、过片以下,愁思进入另一层次,即由概括地说“一片愁”,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“相思”之情,深化“一片愁”。

63、“肠已断,泪难收,相思重上小红楼”,是一个行为,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、相思之深。

64、这将上片积情一、引喷发,悲情顿上一层。

65、离恨相思,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,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,“重上小红楼”。

66、“小红楼”,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。

67、今天“重上”这“小红楼”,恐怕是为的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、恩恩爱爱的欢乐,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。

68、真是“离别肠应断,相思骨合销”(陈后主《寄碧玉诗》)。

69、这女主人公的感情,是多么缠绵悱恻,多么凄楚动人啊!结尾的“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不自由”,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。

70、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,视线已被青山遮断,心上人是看不到的,正如欧阳修在《踏莎行》中所说的那样:“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

71、”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。

72、明知凭栏无用,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。

73、其痴情若此,令人感叹!以“频倚阑干不自由”这句作结,实有“神馀言外”之妙。

74、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,通过“难收”“重上”“情知”频倚”等词,准确地描写了,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,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。

75、这阕词虽然是“代人赋”,但在封建社会里,思妇是普遍存在的,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,因此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,写来其情不虚,其意不隔,“情真景真,与空中语自别”(许昂霄《词综偶评》)。

76、我们大胆假想,也极有可能是以“代人赋”为障眼法,借以自写情怀,如李义山之《代赠》、苏东坡之《少年游·润州作代人寄远》之类。

77、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,香篝渐觉水沉销。

78、山无重数周遭碧,花不知名分外娇。

79、人历历,马萧萧,旌旗又过小红桥。

80、愁边剩有相思句,摇断吟鞭碧玉梢。

81、这首词中的“东阳”,即今浙江省东阳县。

82、据词题来看,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,于淳熙五年(1178)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。

83、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,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,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。

84、由此看来,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,富有诗情画意,五彩缤纷:有碧绿的青山、娇艳的花朵、行人历历、征马萧萧、旌旗小桥、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。

85、读完此作,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,令人耳目一新。

86、上阕头两句,点明了地点。

87、交代了词人的行踪。

88、它描写了词人一行,离开京城临安,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。

89、“香篝”,是薰笼。

90、“水沉”,是一种香料,即沉香。

91、“香篝渐觉水沉销”,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,来写行路时间之长,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,前后两句,相辅相成,对应有致。

92、三、四两句,以欢悦抒情的笔调,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峰,盛开的花朵。

93、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,并非是有意捕捉,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,逼真地描写出来。

94、笔法自然,不假装点,颇有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之妙。

95、“山无重数周遭碧”,是从刘禹锡“山围故国周遭在”(《石头城》)的诗句脱化而来的。

96、“山无重数”,是重重叠叠的山峰。

97、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,绿得可爱。

98、“花不知名分外娇”,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。

99、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:“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。

100、”(《鹧鸪天·代人赋》)可见,词人喜爱自然美,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。

101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。

102、上阕描写自然景色,下阕描写生活画面。

103、它的笔调越发悠扬,画面更加生动形象。

104、“人历历,马萧萧,旌旗又过小红桥”三句,描写词人一行,催马加鞭,向东阳行进的画面。

105、”“人历历,马萧萧”两句,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,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。

106、“人历历”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,历历在目。

107、“马萧萧”,写骏马嘶叫之声。

108、“旌旗又过小红桥”一句,是描写动景。

109、词人一行打着旗号,一路浩浩荡荡,颇为引人注目。

110、最后两句抒情,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,便一边吟诗,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。

111、青山绿水之间,一路吟声鞭声,那情韵真令人神往。

112、由此可想而知。

113、词人此行,一定是很高兴的,否则,他怎么会如此呢?这里用“愁边”二字,与词人另一首《丑奴儿》里“都将今古无穷事,放在愁边,放在愁边”中的“愁边”二字不同。

114、“愁边剩有相思句”,是说词人搜肠刮肚,构思吟诵的词句。

115、很明显,这里所谓的“愁边”,并无愁苦之意,而是思索的意思。

116、“相思”,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,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。

117、“摇断吟鞭碧玉梢”,写得更是有声有色,把词人扬鞭吟哦、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,逼真地再现出来。

118、“碧玉梢”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,比喻马鞭的华贵,以增添字面的美感。

119、从整体上看,这首诗的画面优美,意境广阔,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,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,令人赏心悦目,玩味不已。

120、鹧鸪天鹅湖归,病起作。

121、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,断云依水晚来收。

122、红莲相倚浑如醉,白鸟无言定自愁。

123、书咄咄,且休休。

124、一丘一壑也风流。

125、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

126、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(45岁至53岁)的作品,由题目可知: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,曾患过一场疾病,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,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,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,再一回想过去,更是百感交集,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。

127、词的上阕写景,下阕抒情。

128、但景中有情,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,须细察始能体会。

129、“枕簟”句写气候变化:枕簟初凉,溪堂乍冷,虽然还未入秋,但是已能感到秋意。

130、这种清冷的感觉,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,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。

131、“断云”句写江上风光: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,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,苍茫无际的画面。

132、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,也引起了他的惆怅。

133、“红莲”、“白鸟”二句转写近前景物: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,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。

134、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,它一定正在发愁罢!“醉”字由莲脸之红引出,“愁”字由鸟头之白生发,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。

135、红莲白鸟互相映衬,境界虽美,但“醉”、“愁”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。

136、以上的景物描写,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,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、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。

137、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,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:变含蓄为明朗,于抑郁为旷达。

138、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。

139、“书咄咄”句用殷浩事。

140、《晋书·殷浩传》载殷浩热中富贵,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“咄咄怪事”四字(意为“哎哎,这真是怪事!”)。

141、“且休休”用司空图事。

142、《旧唐书·司空图传》载司空图轻淡名利,隐居中条山,他作的《休休亭记》云:休,休也,美也,既休而具美存焉。

143、(按司空图的解释,“休”字有二义,一为闲退,一为安适。

144、“休休”即闲适之意。

145、)“一丘一壑也风流”用班嗣语。

146、《汉书·叙传》载班嗣书简云:“渔钓于一壑,则万物不奸其志;栖迟于一丘,则天下不易其乐。

147、”这三句连起来的意思是:何必终日书空作“咄咄怪事”呢?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,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。

148、前一句作反问语,表示不以殷浩为然;后二句作自慰语,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。

149、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士了,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,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。

150、三个典故用在一起,不但气势连贯,而且意思曲折。

151、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;变坦率为委婉,旷达为悲凉。

152、“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”!化用刘禹锡《秋日书怀寄白宾客》诗“筋力上楼知”句意。

153、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,实则含有“英雄江左老”(辛词《满江红》)的悲愤。

154、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,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,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,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。

155、刘辰翁说他“英雄感怆,有在常情之外”(《辛稼轩词序》),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。

156、依上所述,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,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。

157、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、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,都无奇险之处,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,下阕出语十分旷达,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,犹如野叟闲谈,略不经意,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。

158、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,正如刘熙载说的“极炼如不炼,出色而本色,人籁悉归天籁”(艺概·词曲概),是一种更为精湛的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